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做的好不好?
来源:天融信教育
这是最难写的一个章节,没有之一。工作了十几年,和不同企业的同行探讨过不少回,没有得到一个一致的答案。但是,大家的回答还是给了不少启发。我把这个问题拆解为几个小问题,咱们逐一解决。本篇得以成稿,老同事张亦颖和刘翠华帮助莫大,在此表示感谢,其他参与过讨论的老朋友们在此一并谢过。
1. 谁关心这个问题?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?
(1)老板关心:老板需要评价CSO工作的成效(“这个CSO干的好不好”),评价CSO的工作产出和其对业应产生的价值是否匹配,评估投入和产出是否对等(就是关心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收益比)。
(2)CSO关心: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结果展现自己的业绩、价值,需要通过结果和同行、竞争对手对标、找差距,进而找到企业信息安全的短板,加以改进。
(3)CSO的下属(信息安全团队的成员)关心:需要有一个结果和同行、竞争对手对标、找差距,要么是找到自己的长处,要么是找到自己的短板、进而改进。
(4)企业信息安全应对的威胁者关心:我如果要对这家企业下手(入侵利用、破坏或者是窃取),风险大不大、成本高不高、得手的几率大不大。
回答了这个小问题,也就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设计、选择评价方法了。我们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,是为了评估成效、评估投资收益比、寻找需要改进的短板(这句话很重要、很重要、很重要)。作为一个甲方人员,下面篇幅讲的主要都是针对(1)(2)(3)种情况的。
2. 评价体系与KPI之间的关系
我倾向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的好坏,而不是1、2个指标。之所以说体系,是因为企业信息安全的好坏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综合评判;而用一个指标体系可以让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相对全面、客观、量化、容易被读懂。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持续监测、评估企业的信息安全状况3-5年,从其变化趋势也可以评判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的好坏。而KPI通常用3-4个指标来评价当期信息安全工作的绩效,在全面性和持久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,两者的目的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。
其次,任何评价体系都应该是一个效果为主的评价体系,当然其中可以增补一些动作性、过程性的指标。这一点,评价体系和KPI是相似的。
第三,评价体系通常用于反映企业的信息安全状态,但这个状态一般不会用于CSO的当期绩效考核、进而影响CSO和信息安全团队当期的收入和待遇。KPI则完全不一样。因此,我也不赞成用评价体系来代替KPI、代替绩效评价。
当然,从“威胁者”的角度来看,可能往往就看1-2个指标就可以了。比如:过往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数量是否多、危害是否大?这家企业历史上暴露的信息安全漏洞是否多、等级是否高?过往是否有成功打击泄密者、窃取者、攻击者的案例,是否足够有威慑力?这家企业的信息在黑市上的售卖价格是高还是低?作为CSO要应对的威胁和对手,这类指标往往效果更加显著,因此应该作为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。当然,有时候如果老板实在不懂安全、但他又想来评价信息安全工作,用这几个指标也往往能镇得住老板。
有朋友还给我推荐了一种方法:某个金融公司将每次安全防御的成果换算成对企业带来的绩效;该公司会评估每次攻击可能造成的损失,防御了一次攻击就相当于帮企业挽回了对应的损失,挽回损失就是信息安全工作的绩效。这个方法具有较好的直观性,但我还是认为评价维度过于单一,而且似乎只适合金融企业。
3. 常见的评价方法
(1)分类量化的评价标准
“分类量化”的评价方法,一般以ISO27001、COBIT的控制点为基础演化而来,对这些控制点先融合再分类。记住,这里面请把“威胁者”关注的指标加进去。对于控制点的分类,我见过一些公司(包括咨询公司)是这样划分的:
以上分类方式,我个人更喜欢IBM的“PPT”方法,也就是Process(流程)、Person(人)、Tech(技术),但我对之做了一些改进、称为Process(业务和流程)、Person(人)、Tech(IT技术与物理安全)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Process为什么是“业务和流程”:“流程”强调的是“在流程中应该有信息安全的控制点,有了控制点、信息安全措施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”,“业务”强调的是“信息安全应该关注高价值和高风险业务、不用面面俱到”。
分类打分完毕之后,参照上面这个表格进行加权计算,最终以一个量化分数或者成熟度级别展现出来。各类评价标准操作下来,大致都要给这么一个量化的分数或者是成熟度级别,就是为了让老板看得懂。
这当中有2个细节没有展现出来。第一就是每个分类里面更加细化、量化的打分规则到底是什么。因为我还没有足够的精力把这部分整理出来;即便整理出来了,这个打分规则也依然是个参考,因为不同行业的差异性、不同企业对于信息安全认知的差异性,都会显著影响评价标准、打分规则的变化。比如科技研发型企业对于保密性更加关注,金融企业对于保密性和可用性更加关注,生产制造型企业对于可用性、完整性更加关注,互联网企业对于保密性、可用性和完整性都关注。第二就是每个公司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,往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因素;当然这个因素到底属于哪一类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。再细分下去,投入分为几块(1)老板或信息安全管理的最高层在信息安全工作上的时间、精力的投入多少;(2)每年在信息安全建设、改造上的资金投入,在企业当年总投入的占比;(3)信息安全团队人员的数量、级别和拥有资质,以及在公司总人数的占比;
(2)对标行业标杆的评价标准
做法上先定一个评价标准(通常是某个国际通用的标准)、找一个行业标杆企业、确定这个标杆企业的基准分值(这个分值可能根据行业、业务领域、地域等因素有差别),根据评价标准、寻找和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(更好或者更差)、打分,得到最后的分值。
(3)“证明有或没有”的评价标准
对于企业来说,通过外部机构的认可、认证也是一种评价标准。常理来说,得到一些权威机构的认可、认证,至少可以证明其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较好的水平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由此推断,通过认证的企业一定比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做得好;尤其是在国内,有的时候确实存在给钱就能过的现象,这些认证机构拿自己的权威和声誉开玩笑。因此,如果要看证书,一般以BSI、DNV、SGI或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出具的还算权威的。